体育课程是高等学校体育的中心工作,它的质量代表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总体水平。基于这样的认识,就一定要把体育教学和课程建设放在首位。为了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四川文理学院人才培养的要求,落实《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特制定四川文理学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一、体育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身体健康知识为载体,通过科学的体育教学过程,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应有的运动技能。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要,确保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宜的培养和激励,达成增强体质、改善心理、健全人格的目标。
3、了解相关项目的竞赛规则,提高比赛的欣赏水平,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4、通过体育的迁移价值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寓思想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生存教育和与人融洽相处的教育于体育课程教学之中,使学生参与体育、融入体育、热爱体育、享受体育。
5、教师在思想上明确自己的责任,要有敬业精神,一专多能,有计划对教师进行培养和提高,支持教师的交流,扩大再提高的机会。
二、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体育课程要达到基本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或发展目标(针对体育基础好的学生)。
|
基本目标 |
发展目标 |
运动参与方面 |
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基本形成锻炼习惯和意识,能编制个人锻炼计划,有一定体育欣赏能力 |
形成主动锻炼的习惯,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 |
运动技能方面 |
较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方法,科学锻炼,提高运动能力,能简单处置常见的运动损伤 |
主动提高运动水平,在某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 |
身体健康方面 |
能简单测试和评价健康状况,掌握有效锻炼方法,养成健康习惯,合理选择营养食品,身体健康 |
能选择适宜运动的环境,全面发展体能,具有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 |
心理健康方面 |
能自觉通过体育锻炼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体验运动的乐趣 |
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
社会适应方面 |
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他人,积极参加学校体育的组织工作 |
三、体育课程设置
体育课程以必修的形式覆盖学生本(专)科全过程。体育课每学期16周以上,每周一节/两学时,学生必须修满四个学期的规定学时,每学期为1个学分,一共4个学分,经考试及格,方为修完体育课程。
1、大学一年级:主要以师范技能、太极拳、长跑、篮球、排球为主,辅以较大比重的身体素质练习,提高体育能力;注重体育健康理论传授,提高体育意识,培养体育兴趣,力求建立锻炼习惯,为大学二年级学生选择专项体育课打好基础。其中太极拳、长跑为必修内容。
2、大学二年级:进入体育专项学习。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所喜欢的运动专项上体育课。以有身体接触、对抗较激烈、运动量大、运动技术表现较粗犷的运动项目为主,增强体能,注重勇敢、顽强、坚韧意志品质的培养,注重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参加校、系两级竞赛,掌握一定的体育保健理论。
3、大学三年级以上:开设体育选修课,学分待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体育协会,各体育协会应加强管理,开展丰富多彩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协会中来,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体育锻炼不间断。
四、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及分类
1、体育知识理论类:体育欣赏、人体健康概述、自我诊断与保健,运动处方、运动伤病及预防和治疗,运动与营养。科学体育锻炼原则及方法,运动技能分析及心理健康。
2、体育运动项目类: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体育舞蹈、武术(器械)套路、太极拳、散打、跆拳道。
3、身体素质类: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韧、协调、平衡、综合练习、腰腹练习、弹跳练习。
五、体育课程教学创新与发展思路
1、在观念上,把以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主的教育向以健全人格的全方位目标转变,以人为本,在意识、能力、习惯上塑造学生,并力求达成终身效果。
2、加强对体育文化知识、健康理论、保健方法等的传授,使学生科学地认知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
3、充分利用学校的人、财、物资源,开出尽可能多的运动项目,向学生展示出体育的丰富多彩和愉悦身心的魅力。
4、形成与学校传统和文化相融合的体育教学特色。教师个人也具有其长,名师出高徒。
5、提供各种可能的课程组合,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能力、需求、兴趣及已有的知识基础)选取不同组合,以适应自身的发展需要。
6、打破班级界限,按水平分级,节省教学资源并与终身体育和大众体育接轨。
7、力争建成几门品牌课程。有教学名师,有一流的教学水平,有公认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喜爱,成为体育课程的品牌和窗口。
8、以分层次教学、特长教学、兴趣教学等为主线,注重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注重能力培养。提倡一种“亚技术”的理论,突出实用性和终身性。
六、体育课的考核办法
1、公共体育课为必修课,每个学生必须参加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不得无故迟到,早退,旷课;学生因病、事假缺勤累计超过某个课程教学学时三分之一者(迟到、早退三次按旷课一次计算),当年不得参加该课程的考核,应跟下一年级重修。学生每旷课一次,扣体育课总分3分,迟到一次总分扣除1分,早退1分,事假0.5分。
2、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规定: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无故缺勤,一年累计超过应出勤次数 1/10或因病、事假缺勤,一学年累计超过 1/3 者,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应记为不及格,该学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最高记为 59 分。
3、每个学生必须参加体育课的考核,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根据大纲要求,由任课教师向学生宣布。
4、学生因身体疾病或某种生理缺陷经医院证明不能正常上体育课者,由学生申请,经校医院鉴定,体育系审核,报教务处批准,可参加体育部指定的其他体育基础上的锻炼或保健班的学习,经考核合格给予及格成绩和相应学分。
5、考核不及格的学生按学校有关规定可进行补考或重修。
6、体育课考核由专项技术考核、平时成绩(出勤、学习态度、心理健康)、身体素质(长跑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理论考试等组成。其中:专项成绩占30%,平时成绩20%,身体素质20%,《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得分20%,理论成绩10%。
注: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学生达到《标准》良好等级及以上者,方可评为三好学生、获奖学金(高等学校);86分以上为优秀,76分-85分为良好,60分-75分为及格,5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
七、我校体育选项课及要求
1、我校将开设一系列满足学生体育爱好和需求的体育运动项目,以达到学生身体素质、体育意识的提高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每学期学生可以在体育系开设的体育选项课中选择一项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上体育课,各选项课都有一定的人数要求,各体育项目名额根据学生先选先得的原则来确定,没有选上自己最喜欢的项目的学生可等待下学期再选;学生每期必须选择一个项目上体育课。
2、一、二年级期间,学生在体育课中必须选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
3、根据我校体育场地设施、师资队伍实际情况,现开设普及专项课有: 篮球、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武术(器械)套路、散打、台拳道、健美操、体育舞蹈。
八、选编教材的原则与要求
1、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理论和实践课教材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通过体育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和心理素质,增强组织纪律性,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我校学生的专业特点、气候、地理环境、体育传统及场地器材情况。
3、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身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心肺功能,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素质。
4、根据我国的体育制度和课内外结合的原则,将教材内容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紧密结合。
5、在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体育理论知识教材方面,注意深度、广度,以及实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6、在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体育理论知识教材方面,注意深度、广度,以及实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7、在选编教材时既注意了对我国民族传统项目的选用与发扬、同时也选用了学生喜闻乐见,对培养协调性以及塑造健美体型有效的健美操、体育舞蹈、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太极拳、散打等项目。
8、根据少而精的原则、选编教材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对实用、实效、客观条件可行的教材,保证足够的学时,避免走过场,使学生能学到知识、掌握方法、受到锻炼、获得效益。
九、各体育项目教学计划
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器械)套路、散打、跆拳道、健美操、体育舞蹈。